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3:21:13   浏览:91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

卫生部 国家劳动总局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

1979年8月31日,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安全生产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危害,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促进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或作业场所(脉冲声除外)。
第三条 本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卫生、劳动保护主管部门监督执行。
第四条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国家劳动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条 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分贝(A)。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分贝(A)。
第六条 对每天接触噪声不到八小时的工种,根据企业种类和条件,噪声标准可按表1、2相应放宽。
第七条 工业噪声检测方法,按《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进行。
第八条 对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第九条 新建(包括引进项目)、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企业,必须把噪声的控制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各主管部门必须会同工业企业所在的省、市、自治区卫生、劳动和有关部门合理选择厂址,认真审查设计,做好竣工验收,严格把关。没有卫生、劳动部门签字盖章,不准施工和投产。
第十条 在现有工业企业中,凡噪声超过本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本标准要求。在未达到标准前,厂矿企业必须发放个人防护用品,以保障工人健康。
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参照表 表1
----------------------------------------------------------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小时)|允许噪声〔分贝(A)〕|
|------------------------------|----------------------|
| 8 | 85 |
|------------------------------|----------------------|
| 4 | 88 |
|------------------------------|----------------------|
| 2 | 91 |
|------------------------------|----------------------|
| 1 | 94 |
|------------------------------------------------------|
| 最高不得超过115 |
----------------------------------------------------------
现有企业暂时达不到标准,参照表 表2
----------------------------------------------------------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小时)|允许噪声〔分贝(A)〕|
|------------------------------|----------------------|
| 8 | 90 |
|------------------------------|----------------------|
| 4 | 93 |
|------------------------------|----------------------|
| 2 | 96 |
|------------------------------|----------------------|
| 1 | 99 |
|------------------------------------------------------|
| 最高不得超过115 |
----------------------------------------------------------
第十一条 各机械制造部门,要提高产品质量,在产品标准中应有噪声卫生标准的要求。

附件一: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草案)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噪声测量。
一、测量仪器
(一)噪声测量使用声级计,声级计应符合国家标准。
(二)声级计和声级校准器每年应送交计量单位校准。
(三)声级计使用前后应进行校准。
二、测量的量和读数方法
(一)测量的量
1.稳定噪声,测量A声级,测量值后应标记dBA,如80dBA。
2.不稳定噪声,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或测量不同A声级下的暴露时间,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见附录)。
(二)读数方法
测量时使用慢档,取平均读数。
三、测点选择
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人离开)。
(一)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差别不大(小于3分贝),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
(二)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分贝),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分贝;每个区域内的声级波动必须小于3分贝,每个区域取1~3个测点。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工人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四、减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噪声测量时,要注意避免或减少气流、电磁场、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五、测量记录表格
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记录表
--------厂--------车间 厂址-------- 年 月 日
--------------------------------------------------------------------------------------------
| | 名 称 | 型号 | 校 准 方 法 | 备 注 |
| 测 |------------|--------|----------------------------|----------------------|
| | | | | |
| 量 |------------|--------|----------------------------|----------------------|
| | | | | |
| 仪 |------------|--------|----------------------------|----------------------|
| | | | | |
| 器 |------------|--------|----------------------------|----------------------|
| | | | | |
|----------|------------|--------|----------------------------|----------------------|
| 车 | | | | 运转状态 | |
| | 机器名称 | 型号 | 功率 |------------------| 备 注 |
| 间 | | | |开(台)|停(台)| |
| |------------|--------|----------------------------|----------------------|
| 设 | | | | |
| |------------|--------|----------------------------|----------------------|
| 备 | | | | |
| |------------|--------|----------------------------|----------------------|
| 状 | | | | |
| |------------|--------|----------------------------|----------------------|
| 况 | | | | |
|----------|----------------------------------------------------------------------------|
| 设及意 | |
| 备测 | |
| 分点 | |
| 布示图 | |
|----------------------------------------------------------------------------------------|
| | |声级dB| 倍频程声压级dB |
| |测点|--------|------------------------------------------------------------|
| 数 | |A|C |315|63|125|250|500|1k|2k|4k|8k|
| |----|--|----|------|----|------|------|------|----|----|----|----|
| 据 | | | | | | | | | | | | |
| |----|--|----|------|----|------|------|------|----|----|----|----|
| 记 | | | | | | | | | | | | |
| |----|--|----|------|----|------|------|------|----|----|----|----|
| 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量人
等效连续声级记录表
--------------------------------------------------------------------------------------------
| |测| 中 心 声 级 dBA | 等效 |
| | |----------------------------------------------------------------------| 连续 |
|暴|点|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A声级 |
| |--|----|----|----|----|------|------|------|------|------|------|--------|
|露| | | | | | | | | | | | |
| |--|----|----|----|----|------|------|------|------|------|------|--------|
|时| | | | | | | | | | | | |
| |--|----|----|----|----|------|------|------|------|------|------|--------|
|间| | | | | | | | | | | | |
|∩|--|----|----|----|----|------|------|------|------|------|------|--------|
|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 |
| | |
|注| |
--------------------------------------------------------------------------------------------
说明:测量的A声级的暴露时间必须填入与之对应的中心声级下面,以便于计算。如:78~82
dBA的暴露时间填在中心声级80之下,83~87dBA的暴露时间填在中心声级85之下。

附件二:等效连续A声级的计算方法
将声级从小到大排列并分成5分贝一段,中心声级表示。用中心声级表示的各段为:80、85、90、95、100、105、110、115分贝。80分贝表示78~82分贝的声级范围,85分贝表示83~87分贝的范围,依此类推。一个工作日内,将各段声级的总暴露时间统计出来,并填入下表。
--------------------------------------------------------------------------
| n(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中心声级 | | | | | | | | |
| |80|85|90|95|100|105|110|115|
|Ln(dBA)| | | | | | | | |
|--------------|----|----|----|----|------|------|------|------|
| 暴露时间 | | | | | | | | |
|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
| Tn(分) | | | | | | | | |
--------------------------------------------------------------------------

以每个工作日八小时为基础,低于78分贝的不予考虑,则一天的A等效连续声级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n--1
Σ10------·Tn
n 2
Ln=80+101g--------------------
480
式中Tn表示第n段声级Ln一个工作日的总
暴露时间(分)。

附件三:噪声性耳聋调查方法
一、病史调查和体检(见附表)
二、听力检查
1.测听仪器:
听力计应符合国家听力测试零级标准。在国家标准颁布以前,暂用国际标准组织推荐的听力测试零级标准。
2.测听条件:
隔声室内本底噪声应小于30分贝(A)。
听力计在进行测听以前应用仿真耳进行校准。
仿真耳应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颁布以前,暂用国际电工委员会(1970)推荐的仿真耳标准。
3.测听方法:
(1)测纯音听阈时,先给一适宜强度,使受试者听到声音,然后以5分贝一档下降,到受试者听不到,再以5分贝一档升高,直至又产生反应……,反复两三次,最后确定阈值。如用连续声测听,每下降一档,须将声讯号间断一次;若用脉冲声,也应随时阻断声讯号,以便了解受试人的反应是否正确。
(2)一般情况仅测两耳纯音气导听阈(下称听阈)。
(3)纯音听阈测试顺序:
1000 1500 2000 3000 4000 6000 8000
10000赫;
1000 500 250 125赫。
(4)先测右耳,后测左耳。若两耳听阈有差异,原则上先测好耳(应注明顺序),测坏耳时注意掩蔽。
(5)正式测听以前,应进行试测,待能确切地反应后,方得正式采取数据。
(6)两耳听阈测试。原则上不超过十分钟。
(7)永久性阈移测听时间,定为噪声暴露停止后12~16小时进行。
(8)暂时性阈移测听时间,在噪声暴露停止后2分钟开始。
接触噪声工人病史调查和体检表
编号--------
单位--------
姓名-------- 性别:男 女 年龄----出生----年----月 工龄:年 月 工种--------
--------------------------------------------------------------------------------------------------
| | | |每日暴露| | | |
| |噪声类别|起止年月| |防护情况|听力情况| |
| | | |时 间| | | |
| |--------|--------|--------|--------|--------| |
|噪|现工种 | | | | | |
| |--------|--------|--------|--------|--------| |
|声| | | | | | | |
| |既|----|--------|--------|--------|--------| |
|暴|往| | | | | | |
| |工|----|--------|--------|--------|--------| |
|露|种| | | | | | |
| | |----|--------|--------|--------|--------| |
|史| | | | | | | |
| |--------|----------------------------|--------| |
| |爆 震| 兵 役 轻武器 射击 | | |
| | | 战 争 重武器 | | |
--------------------------------------------------------------------------------------------------
--------------------------------------------------------------------------------------------------
| |传染病史|麻疹 猩红热 白喉 腮腺炎 脑膜炎 脑炎 |
| | |肺炎 肝炎 结核 慢性痢疾 高烧 |
| |--------|--------------------------------------------------------------------------------|
| | | |用药时间 |
| |耳 毒 性| 链霉素 新霉素 卡那霉素 |----------------------------------------|
| | | |药 量 |
|既|药 物 史| 庆大霉素 奎 宁 水杨酸 |----------------------------------------|
| | | |听 力 |
|往|--------|--------------------------------------------------------------------------------|
| |中 耳| 流脓(右左) 手术(右左) 外伤(右左) |
|病|病 病 史| |
| |--------|--------------------------------------------------------------------------------|
|史|心血管系| |
| |统疾病史| |
| |--------|--------------------------------------------------------------------------------|
| |嗜 好| 吸烟量 饮洒量 |
| |--------|--------------------------------------------------------------------------------|
| |其 他| 头外伤 癫痫 一氧化碳中毒 贫血 糖尿病 肾炎 |
|----------------------------------------------------------------------------------------------|
|--|------------------------------------------------------------------------------------------|
|家|家族耳聋史 | |
|族|------------|----------------------------------------------------------------------------|
|史|家族高血压史| |
--------------------------------------------------------------------------------------------------
--------------------------------------------------------------------------------------------------
|自| 耳 | 耳 | 耳 | 头 | 头 | 眩 | 失 | 多 | 乏 | 记减 | 心 | 恶 | 肢 | | |
|觉| | | | | | | | | | 忆 | | | 体 | | |
|症| | | | | | | | | | | | | 麻 | | |
|状| 鸣 | 聋 | 痛 | 痛 | 晕 | 晕 | 眠 | 梦 | 力 | 力退 | 悸 | 心 | 木 | | |
|--|----|----|----|----|----|----|----|----|----|------|----|----|----|----|----|
|出| | | | | | | | | | | | | | | |
|现| | | | | | | | | | | | | | | |
|时| | | | | | | | | | | | | | | |
|间| | | | | | | | | | | | | | | |
|----------------------------------------------------------------------------------------------|
|----------------------------------------------------------------------------------------------|
| | | 侧 | 右 | 左 |
| | | 外 耳 | | |
| | 耳 | 鼓 膜 | | |
|体| | 咽鼓管 | | |
| | | 前庭功能 | | |
| |----|------------------------------------------------------------------------------------|
| | 鼻 | |
| |----|------------------------------------------------------------------------------------|
| | 咽 | |
| | 喉 | |
| |----|------------------------------------------------------------------------------------|
| | 血 |噪声暴露前 | 心 |噪声暴露前 |
| | 压 |------------------------------------| |--------------------------------------|
| | |噪声暴露后 | 率 |噪声暴露后 |
|检|----|------------------------------------------------------------------------------------|
| | | | | |周| |
| | 心 | |浮| |围| |
| | 律 | |肿| |血| |
| | | | | |管| |
| |----|------------------------------------------------------------------------------------|
| | 其 | |
| | 他 | |
--------------------------------------------------------------------------------------------------
检查者 19 年 月 日
听 力 记 录 表
编号-------- 单位--------

姓名-------- 性别 女 年龄----出生----年----月 本工种工龄----工种----噪声级----分贝(A)
-----------------------------------------------------------------------------------------------------------------------------
|日|测声 |停声 | | | |
| |听暴 |止暴 | 右 耳 | 左 耳 |检|
| |前露 |噪露 |----------------------------------------------------|----------------------------------------------------| |
|期|噪 | | | | | |1500| |3000| |6000| |10000| | | | |1500| |3000| |6000| | |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00| |
| |时|分|时|分|125|250|500|1000| |2000| |4000| |8000| |125|250|500|1000| |2000| |4000| |8000| |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听| |
|力|------------------------------------------------------------------------------------------------------------------------|
|损| |
|失|------------------------------------------------------------------------------------------------------------------------|
|情| |
|况|------------------------------------------------------------------------------------------------------------------------|
| | |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南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69号
  《河南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李克强
   2002年4月22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河南省消防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含独立工矿区)公共消防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
  第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的建设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计划、财政、建设、通信等部门以及供水、供电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实施,公安消防机构负责对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状况的检查监督。
  第四条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应当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加强管理。公共消防设施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应当配置、增建、改建或者进行技术改造,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优先采用先进的消防设施。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制订城市详细规划必须符合消防专业规划要求。
  城市人民政府在审查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有同级公安消防机构参加。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或延误。
  第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特勤消防站、标准普通消防站、小型普通消防站,做到布局合理,并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消防装备。
  省辖市应当根据需要规划建设城市消防指挥中心、消防培训中心和模拟训练设施。
  第七条 城市建设市政供水管网时,必须同时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公共消火栓,不符合标准的,应当增建、改建;利用天然水源作消防水源的,应当建设取水设施;市政给水管网和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应当建设消防水池。
  社会投资建设给水管网的,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同时建设公共消火栓,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消防供水设施建设竣工后,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消防机构共同验收。
  第八条 城市道路建设应当保证消防车通行。居民区的道路有地下管道和暗沟的,应当能够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室外集贸市场必须有消防车通道,并不得阻碍和堵塞消防车通行。
  第九条 通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建设119火警专线以及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站、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管理等部门和单位之间的调度专线,保证通信畅通。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和举报。
  第十一条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管理部门和单位应当明确管理责任,及时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确保消防设施完好。
  城市消防车通道由建设部门负责检查、维护,单位及居民区内的消防车通道由本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负责检查、维护;城市公共消火栓、消防水池由城市供水单位负责检查、维护;城市消防通信线路由通信部门负责检查、维护。
  第十二条 城市供水单位应当保证消防用水,扑救火灾用水不得收费。城市停水、停电、截断通信线路、修建道路时可能影响灭火救援的,应当事先通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城市建设中迁移消防供水设施应当事先征得公安消防机构同意。
  第十三条 消防站、消防通信、消防给水、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维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围的,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成片开发和单位投资建设给水管网,同时建设公共消火栓的,公共消火栓建设资金由开发和投资单位支出,其维护费用由管理单位支出。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增长逐步增加对消防基础建设的投入,保证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城市人民政府和公安消防机构可以依法接受捐赠和资助,专项用于改善消防装备。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河南省消防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不履行职责,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消防机构提请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公安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对公共消防设施检查监督职责的;
  (二)不履行对有关公共消防设施审查、验收职责的;
  (三)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通知


高检发政字[1998]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最近,中组部、人事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基本条件和资格、程序和方法以及组织领导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专门召开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高检院《关于搞好组织整顿加强干部人事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也对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提出了要求,许多检察院先后实行了该项制度。上述《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全国检察机关普遍推行和进一步规范竞争上岗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在全国检察机关普遍推行竞争上岗,是巩固和深化教育整顿的成果,加强检察机关干部人事管理的重要改革措施,对于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形成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检察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克服选人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意见》的各项规定,深刻领会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工作会议的精神,充分认识检察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机遇,勇于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行和进一步规范竞争上岗。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竞争上岗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原则


检察机关推行竞争上岗,要围绕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检察队伍的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检察官法》为依据,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机关干部人事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使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检察人员爱检敬业、恪尽职守、开拓进取、奋发向上。


检察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党管干部的原则。竞争上岗是检察机关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方式,必须始终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确定竞争原则、选拔标准和竞争上岗方案,具体人选要在履行各项程序的基础上,由党组集体研究确定,按照规定的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和决定任命,并切实加强党组对竞争上岗工作的领导。第二,干部队伍“四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思想,鼓励年轻干部积极参加竞争,切实把那些忠于检察事业、精通检察业务、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上来。第三,依法竞争的原则。竞争上岗过程中凡涉及到《检察官法》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第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职位及其任职条件,竞争的程序、办法、过程和考试成绩,竞争结果等都要在干部中公开,使所有符合任职条件,愿意参加竞争的干部都能平等地参加竞争,并根据考试和演讲答辩的成绩以及民主测评的结果,择优确定考察对象和任用人选。第五,群众参与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确定考察对象和任用人选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数群众不拥护的,不能选拔任用。


二、精心准备,积极、稳妥地推行竞争上岗


竞争上岗是选择任用干部的一种新的方式,各级检察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必须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确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目前,检察机关的竞争上岗应限于检察机关内设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职位,不包括检察机关的领导职位,也不包括检察法律职务。检察机关的中层领导职位遇有下列情况,可以通过公开竞争确定人选:①职位出现人员空缺;②机构调整、重组或者现有人员超出职数限额,需要进行人员调整或分流的;③按规定进行职位轮换,有必要通过竞争确定有关职位人选的;④需要选拔专业性较强或热门职位的人选;⑤其他需要实行竞争上岗的。竞争上岗原则上在本机关内部进行,对于专业性较强,本机关内部无合适人选的职位,可以在检察系统内部选拔,但一般不在社会上公开选拔。涉及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职位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竞争的职位,不列为竞争上岗的范围。具体确定竞争上岗职位的范围,要结合实际,正确处理好党组委任和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任用的关系。实行竞争上岗的职位层次、数量以及具体范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各级检察院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确定。


其次,要确定参加竞争上岗所需的基本条件和资格。根据《意见》和《检察官法》的规定,参加竞争上岗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检察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②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竞争检察业务部门领导职位的,应当具备《检察官法》规定的检察官的基本条件。通过公开竞争晋升职务者,原则上还应具备党和国家规定的职务晋升的资格条件。为鼓励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必要时可适当放宽参加竞争上岗的资格条件。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特别突出的,可越一级参加公开竞争。③具备竞争职位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对于每一个竞争职位,都应当制定出具体的任职条件,以便于操作。


第三,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拟实行竞争上岗的检察机关要按照《意见》和本通知关于竞争上岗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程序方法和组织领导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调查摸底,切实摸清机构、职位和人员素质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论证,确定竞争上岗的目标、规划和步骤,并制定具体可行的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报上级检察机关备案。


第四,切实做好思想工作,取得广大检察干警的支持和参与。竞争上岗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切实做好广大检察干警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竞争上岗的重要意义,积极报名参加职位竞争,积极参与、配合竞争上岗工作。要认真组织检察干警学习《意见》和本通知的精神,制定竞争上岗实施方案要广泛征求检察干警的意见。


三、规范程序,保证竞争上岗的质量


通过竞争上岗选配干部,实质上是对竞争者进行全面、准确、客观、公正评价的过程。各级检察机关要严格按照《意见》规定的公布职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决定任命这八道工序组织竞争上岗,不得随意简化、更改。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做好动员发动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干部都有机会参加平等竞争。


二、要认真做好对参加竞争人员的测试、评价工作,提高选人的准确性。考试应重点测试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要科学;演讲答辩应当主要测试竞聘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逻辑思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竞争职位的了解、胜任程度等;民主测评主要是了解群众对竞聘者的德才评价情况、认可程度。要注意对测试、测评情况作全面分析,准确评价干部,防止简单地以考试成绩、演讲答辩结果取人,或者照顾资历、年龄甚至以票取人。


三、是做好组织考察工作,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干部任用。要根据考试和演讲答辩的成绩以及民主测评的结果,按照考察对象多于拟任职务人数的原则,择优确定考察对象,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组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竞争职位的人选,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和任命,并及时将结果向群众公开。


四、加强领导,确保竞争上岗工作的顺利进行竞争上岗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改革,关系到检察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各级检察机关对这项改革,态度要积极,安排要缜密,步子要稳妥,工作要细致。


各级检察院党组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拿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


上级检察机关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使检察机关的竞争上岗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对于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要严明干部人事工作纪律,坚决防止和纠正在竞争上岗过程中发生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检察官法》的各种行为。


要加强与地方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及时汇报和沟通情况,积极争取领导和支持。遇有不同意见,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协商加以解决。




1998年9月28日